诗曰天生烝民,有物有则,凡形色具于吾身者无非物也,而各有则焉。
[13] 注意,太一是道的别名,既是哲学本体,也是宇宙中心。什么叫国学?我说过,国学就是国将不国之学。
有人说(当然是知识分子),他最想生活在宋代。[7] 鲁迅《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》,收入《鲁迅全集》第6卷,北京:人民文学出版社,1958年,248-254页。宋代有个著名传说,赵普,宋太祖、宋太宗的宰相,是靠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,而且说得有鼻子有眼,他是以半部佐太祖(宋太祖)定天下,以半部佐陛下(宋太宗)致太平,二十篇,全能派上用场。这是中国和欧洲的蜜月期,国人最乐道。我国的知识分子,很少有人抗得住当官的诱惑。
秦汉大一统,汉武帝是顶峰。[2] 《论语》是部杂乱无章的书,赵普怎么用半部定天下,半部治天下?谁也不知道?原书也没法按用途一分两半。我们要知道,所谓坑儒,未必都是儒,其中还有方术士。
,收入《王国维全集(书信)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4年,311页。让他们管国家,谁都觉得踏实、放心。[22] 古今中外,人心同理。孔子说,性相近,习相远(《阳货》17.2),推广于世界,是同样的道理。
道德多是老生常谈,古今中外差不多。他是根据孔子的梦想,来推翻武帝的宗教大一统。
孔子的因祸得福 校园里有句名言:学生是靠老师出名,老师是靠学生出名,但归根结底,是老师靠学生出名。中国的意识形态是道德——不是哲学,不是宗教。周公之梦是乌托邦,浮海居夷是赌气话 孟子说,孔子是圣之时者也(《孟子•万章》)。国家大一统,是靠学术大一统。
中国即东方,是大言不惭。当年,秦始皇混一海内,尽收天下之书,悉召艺能之士,设博士之官,请他们献策献药兴太平,也有短暂的蜜月(其实也不短,有九年的时间)。[3] 崔述疑古,是为尊孔。荀卿有两个学生,韩非和李斯。
六国的后代,全都找出来,置守冢,血食天下,造反的陈胜也在其中,视同六国诸侯。中国制造的孔子,西方制造的孔子,都是人为制造的孔子,作为过程和连续体,有人叫人造孔教。
他们所谓的东方,本指北非、西亚。但这类病,发达国家得的早,急性转慢性,一时半会儿要不了命。
古代的理想主义,往往是复古主义,道理很简单。古迹、古物和古书,祖宗留下的东西越来越少,就像大熊猫,应该抢救保护,我完全同意,但说发扬光大,那就过了。中国被西方打败,陷入长期的混乱之中,也暴露了真实面貌。司马迁访之,流连不忍去。[17] 当时人,喜欢把什么学问都说成是哲学,他们把中国的人文学术叫哲学,把中国的文人叫哲学家。人造孔教和孔教乌托邦 孔子不是工具,也不是道具。
他们向这些人提出要求,你们应向东方人学习五件事,第一是‘当下即是之精神,与‘一切放下之襟抱,第二是一种圆而神的智慧,第三是一种温润而恻怛或悲悯之情,第四是如何使文化悠久的智慧,第五是天下一家之情怀。东汉晚期,道家变道教,接收了两汉宗教的所有遗产,仍然保持着这种优势,儒道之争是古代思想的两极,延续时间最长。
但是,此说见于南宋中叶的《乐菴语录》,上距赵普200年,更早的线索,似乎没有。知识分子的宿命 儒以文乱法,侠以武犯禁(《韩非子•五蠹》)。
他一心想跟知识分子交朋友,却不欢而散,跟身边的两种士,全都闹翻了。得人心者得天下,失人心者失天下。
大地域国家,行政效率高的国家,中国最典型。学者说,它的灵感来自斯巴达:军事共产主义加奴隶制。他所从的周,不是东周是西周。方术士(简称方士),是理科的知识分子(当时的科研人员,也是迷信家),大家都来凑热闹。
他相信,夫子之言,哪怕一章一节,一字一句,也足以治天下。太中不算,太西也不算。
汉代学术,虽定儒学于一尊,但宗教,却和道家关系更大。可惜,机会方来,他们就闹内讧,周青臣面谀,淳于越拆台,导致禁书和焚书,主意出自李斯,并非秦始皇。
[10] 方术士,占星候气的不敢讲话,求仙访药的携款逃跑。据说,普平生只读一本书,就是《论语》。
乌托邦的功能是否定现存秩序,意识形态的功能是维护现存秩序。冬天太冷,人们会怀念夏天,很自然。以民主定是非(操纵多数,平衡利益),不能搞学问。[2] 洪业《半部〈论语〉治天下辨》,收入《洪业论学集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05年,405-426页。
上挑一段儿,下挑一段儿——没有宋江、方腊,没有辽、金、西夏。他不但恢复了法国的教会,还请罗马教廷加冕他为皇帝。
中国文化,博大精深,岂是一个儒字所能概之,特别是在五四之后的视野下。地理大发现,使他们逼进了这类幻想。
[21] 东方,是道地的西方概念。西方有科学幻想,我国有人文幻想。
近两年极端气候频发,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的原因是什么?粮食产量都包括什么?为什么要端牢端稳自己的饭碗?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伍振军认为,粮食增产背后离不开三个关键要素:良种和化肥、耕地、农 [阅读]
12月13日,云台山再上央视,雾凇雪景被全网刷屏。 [阅读]
我们要始终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携手走好各自社会主义道路,让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惠及两国人民,共同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。 [阅读]
今年7月,在四川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鼓励他们: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,一件一件来,久久为功,做出更大成绩。 [阅读]
秋粮产量增速居粮食主产省第一,创历史新高。 [阅读]
第一,加强政治引领,凝聚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的战略共识。 [阅读]
新华社发(吴明进摄)↑这是2023年12月9日在越南首都河内城区拍摄的城市景观。 [阅读]
对此,越南国家歌舞剧院常任指挥童光荣深有感触,表示期待两国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,两国艺术家通过互学互鉴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造诣。 [阅读]